在广州龙洞工业园迪先科技有限公司的样品间里,彪哥——迪先刘标宏,正摩挲着一只新开发的定制真皮包的包边。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花白的鬓角上跳跃。这个在箱包行业摸爬滚打近二十年的“老炮”,身上既有老一代制造业者的固执,又透着与时俱进的通透。
“去年我们推出一款休闲家居包,团队建议用更便宜的二层皮,说消费者看不出来。我说不行,看不出来,但摸得出来。”他说话带着广式普通话特有的节奏,不紧不慢,却字字铿锵。这份对材质的固执,让迪先包包在业内赢得了“偏执狂”的名声。
这份坚守,源于2008年的教训。当时为了赶一批急单,在PU文件袋定制的涂层工艺上偷了步,结果整批货被退回。“那一次,我把全厂工人召集起来,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货剪了。”彪哥回忆道,“从那天起,‘将就’这两个字在迪先就绝迹了。”
走进迪先的生产车间,时光仿佛在这里留下了双重印记。一边是老师傅们仍在用传承的手艺进行皮料封边,每一道工序都延续着传统的工匠精神;另一边,自动化切割机正按照数字图纸精准作业,工人们通过云端系统接收当日生产任务。这种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正是迪先箱包这些年的缩影。
作为背包源头工厂,迪先在皮具箱包OEM/ODM领域早已驾轻就熟。但彪哥不满足于此:“以前客户给图纸我们生产,现在我们要能主动为客户提供从材料选择到市场定位的全套方案。”他随手拿起一个正在打样的定制男士背包,详细解释着内部分隔的改良思路——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动,能让通勤族在拥挤的地铁里快速取出公交卡。
在迪先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架上,从商务通勤包到经理夹定制,每件产品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最让彪哥自豪的不是某个爆款,而是一组已经生产了十二年的基础款定制包。“有个客户每年都订同一款,说我们的产品耐用得让他找不到换新的理由。”这种“抱怨”,在彪哥听来是最美的赞誉。
数字化转型是摆在所有传统制造企业面前的必答题。迪先先后成为中国制造网认证供应商、阿里巴巴国际站金品诚企认证供应商,但线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做电商,年轻人拍的视频都是快节奏、炫特效的,我说慢点,让客户看清楚车线,看清楚五金。”这份对产品本身的专注,反而让迪先包包在花哨的电商平台上显得格外踏实。
谈及未来,这位制造业“老炮”的眼神里闪着光:“我常跟年轻人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加工厂,而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他展望道,下一步迪先箱包要在个性化定制上深耕,让每一只定制真皮包都能真正契合使用者的生活和审美。
采访结束时,彪哥的手机响起,是外贸团队汇报新订单的消息。他笑着对我们说:“你看,这个世界变得再快,好的产品永远有人认。”窗外,龙洞工业园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这个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之路,也照亮了一位老制造业者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