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制造”,过去有些海外采购商会联想到“低价、低质”,但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越来越多像迪先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正通过技术研发和品质打磨,为“中国制造”正名。走进迪先位于广州天河区的研发中心,从材料实验室到工艺车间,每一个角落都藏着迪先对“高品质”的追求,也藏着其在皮具箱包 OEM/ODM领域赢得全球客户认可的秘密。
研发中心的“第一道防线”:材料创新与检测。好产品始于好材料,迪先研发中心的材料实验室,每年投入营收的5%用于新材料研发和检测。在这里,每一批进入迪先生产体系的面料、五金、辅料,都要经过严格测试:真皮面料要做耐摩擦测试(模拟使用3年的磨损程度)、耐穹折测试(连续弯折5000次无裂纹);PU面料要做耐水解测试(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放置30天,观察是否老化);五金配件要做盐雾测试(模拟海边环境,测试防锈能力)。去年,研发团队还研发出一款“抗菌防水面料",不仅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还能实现雨水泼溅不留痕,这款面料被应用在定制男士背包和商务通勤包上后,立即受到海外采购商的青味-某欧洲客户一次性订购了2000件,正是看中了“中国制造”的材料创新能力。
工艺研发:把"匠心"变成"标准”。在迪先研发中心的工艺车间,看不到传统手工作坊的“靠经验”,而是把多年积累的匠心工艺,转化为可复制、可管控的标准流程。比如迪先标志性的“真皮封边工艺”,研发团队通过反复测试,确定了“高温热煸+手工打磨+三次封边”的标准流程:第一次封边确保边缘平整,第二次封边增强牢固度,第三次封边提升质感,每个步骤的温度、时间、压力都有精确参数。这种标准化的工艺,让每一个迪先包包的封边都能达到“无毛刺、不开裂、手感细腻”的效果,即使是批量生产的PU文件袋定制、经理夹定制,也能保持一致的工艺水准。研发团队还会定期优化工艺,比如针对户外包的肩带易疲劳问题,研发出“多层海编复合工艺”,既提升了舒适度,又增加了承重能力,这项工艺还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用户需求驱动的“定制化研发”。迪先研发中心不做“闭门造车”的研发,而是围绕采购商和用户的需求开展工作。研发团队会定期走访客户,收集使用反馈:比如听到企业客户说“经理夹的文件容易掉出来”,就立即研发出“磁吸式文件固定带”;收到户外爱好者反馈“背包侧袋放不下保温杯”,就优化侧袋设计,扩大容量并增加弹性收口。这种“需求驱动”的研发,让迪先的产品更贴近市场。去年,某汽车企业需要定制一批汽车手册资料收纳包,要求能容納10本不同尺寸的手册,且方便在车内取用”,研发中心仅用15天就完成了设计和样品制作通过分区收纳设计和磁吸开合方式,完美满足客户需求,最终拿下了5000件的长期订单。这种快速响应定制需求的能力,正是迪先作为背包源头工厂的核心优势之一。
对标国际:用全球标准要求自己。为了让“迪先制造”符合全球市场的要求,研发中心始终对标国际标准:产品设计遵循欧盟 REACH 法规(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美国CPSIA 标准(儿童产品安全);检测设备采用德国进口的耐摩擦测试仪、瑞士进口的拉力测试仪;研发团队定期参加国际箱包展会,学习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去年,研发中心还引入了一套“数字化模拟测试系统”,能提前模拟产品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比如模拟商务包在通勒途中的颠簸、户外包在登山时的负重,通过数据优化产品结构。这种“用国际标准要求自己”的态度,让迪先的产品顺利通过TUV、SGS等国际检测机构认证,也让其成为阿里巴巴国际站金品诚企认证供应商,赢得了全球100多个国家采购商的信任。
走进迪先研发中心,看到的不仅是先进的设备和严谨的流程,更看到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对“高品质”的执着。迪先科技有限公司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制造”早已不是“低价代名词”,而是“创新、品质、可靠”的象征,这也是其能在皮具箱包 OEM/ODM领域持续深耕20年,为“中国制造”正名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