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班,推开家门,那个瞬间你最先放下的是什么?
通勤包里或许还装着没看完的文件,电脑包搁在玄关的椅子上,但总有一个地方,专门安放那些“终于可以松口气”的片刻。对越来越多都市人而言,一只不再需要出门的休闲家居包,正悄然成为这个精神角落的载体。
这听起来有些矛盾——既然不出门,为何还需要一个包?
“我们最初设计休闲家居包时,也没想到它会成为情感容器。”迪先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刘标宏,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彪哥”,在他位于广州龙洞工业园的办公室里这样说道。这位与箱包打了近二十年交道的匠人,在2020年后察觉到了微妙的变化。
“以前人们买包,问的是‘能装多少’、‘耐不耐用’。但现在,很多人会摸着面料说‘这个触感很治愈’。”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当家的边界变得模糊,当工作与生活的物理隔阂被打破,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仪式感,来划定理应属于自己的时空。迪先包包的设计团队发现,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家”的理解更深了,对居家物品的情感需求也更高了。
于是,那些看似“无用”的设计开始被赋予深意。
一款豆袋般的懒人收纳包,内里分隔却出人意料地科学——左边网格兜放随时要取用的手机、眼镜,右边绒面内衬收纳日记本和笔,背面还有个隐藏口袋,专门收纳“不想被人轻易看见”的私密物品。它不像办公包那样棱角分明,也不像通勤包那样紧绷,它柔软地塌在沙发角落,像一只等待拥抱的宠物。
“彪哥常对我们说,好的家居包应该像一件柔软的家具,不强势,但妥帖。”一位年轻设计师补充道。
在迪先的展厅里,你能看到这种理念的延伸:采用亲肤麂皮绒的阅读包,侧面专门为折叠书页设计了一个开口;可随心情变换造型的编织包,没有硬质内衬,却能给使用者一种“由我塑造”的掌控感;甚至有一款包的内衬印着温暖的句子——“这里装着的,都不必紧急。”
这些细节,最初在内部被称为“过度设计”。直到用户反馈如潮水般涌来。
一位自由职业者留言:“我的迪先包包是我的移动工作站。从书桌到沙发,再到阳台,它装着我的灵感,也装着我的节奏。”另一位新手妈妈写道:“宝宝睡后,那半小时是完全属于我的。从包里拿出香薰、日记本和那本永远读不完的小说,这个仪式感拯救了我。”
这些反馈让彪哥和团队意识到,他们销售的早已不再是容器本身。“人们买的不是包,是一种情绪上的归属感。家需要不同的情绪角落,而这只包,就是那个可以陪你移动到任何角落的安心所在。”
从2005年专注于商务箱包起家,到如今在休闲家居领域开辟出新天地,迪先的转型看似跨度很大,内核却一脉相承。无论是应对严谨的商务场合,还是抚慰疲惫的居家心灵,对“恰当收纳”的深刻理解,始终是迪先科技有限公司的设计哲学。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被训练要整理文件、整理日程,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整理自己的情绪。而一只小小的、不被定义的家居包,恰恰提供了一个物理上的“情绪收纳箱”。它温柔地提示着:那些让你安心的小物,那些微不足道的爱好,那些不愿示人的脆弱,都值得一个妥帖安放的位置。
也许,当我们精心选择这样一只包,并认真地将自己的小世界安置其中时,我们真正在做的,是在变幻不安的外部世界里,为自己构建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微小的确定性。
这或许就是迪先包包,以及所有类似物品,能够在这个时代悄然逆袭的深层原因——它不张扬,却至关重要。就像你终于回到家,把一切“外面”的东西放下后,第一个想要伸手拥抱的那份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