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广交会上,迪先彪哥站在展位前,望着稀疏的人流,心里泛起一丝隐忧。做了十几年外贸,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传统展会这张牌,越来越难打了。
那一年,迪先箱包的海外订单出现了首次下滑。客户还在,但新客户增长缓慢;质量依旧过硬,但价格竞争愈发激烈。迪先刘标宏清楚地记得,有个合作多年的欧洲客户直言不讳:“你们的包很好,但现在我在网上找到了三家新供应商,价格比你们低15%。”
回到办公室,管理层开了整整两天的会。争论很激烈:有人主张继续深耕线下展会,有人建议降价保市场,还有人提出要加大海外代理商开发力度。但在那个闷热的下午,迪先彪哥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我们要全力转型线上,就从阿里巴巴国际站开始。”
转型之路并不浪漫。最初组建的电商团队只有三个人——一名外贸业务员转岗的运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负责美工,再加上彪哥亲自带队。他们对着电脑屏幕发愁:如何把摸得着的质感,通过几张图片传递给海外客户?如何让习惯了面对面谈生意的海外买家,相信屏幕另一端供应商的实力?
第一个订单来得有些偶然。德国一位小型批发商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发来询盘,想要定制200个商务电脑包。团队如获至宝,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摄影师重新拍摄产品细节图,业务员用还不熟练的英语撰写回复,彪哥亲自核对每个工艺参数。当收到对方确认的邮件时,整个团队欢呼雀跃——虽然这单生意的利润,还不够支付一个月的平台费用。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半年后。迪先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团队发现,来自中东的询盘突然增多。他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号,立即调整策略:针对中东客户偏好深色、注重细节的特点,重新设计产品展示页面,突出迪先包包在功能分隔上的优势,并制作了专门的视频展示防水性能和耐用度。
效果立竿见影。一位迪拜的采购商在平台上连续下了三个试单后,直接飞到了广州。在迪先的展示中心,他指着手机上的产品页面说:“我就是被这些详细的功能介绍打动的。你们把每个隔层的作用都解释得很清楚,这让我很放心。”
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订单,更是经营思路的转变。迪先开始建立客户数据库,分析不同国家客户的偏好:北美客户喜欢简洁大方,欧洲客户注重环保材料,东南亚市场则更关注性价比。这些洞察反过来指导产品研发,迪先包包的设计越来越有针对性。
2018年,迪先获得阿里巴巴国际站金品诚企认证,这个标志让他们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就像给海外买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彪哥感慨,“认证背后是我们整套质量体系的支持,包括ISO认证、TUV和SGS检测报告,这些资质在平台上变得可视化、可验证。”
直播时代的到来让迪先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他们开始尝试用直播展示生产线:老师傅熟练的裁剪手艺,质检员严格的产品检查,研发中心对新材料的测试过程。这些真实场景打动了许多海外买家。一位巴西客户在直播留言区写道:“看到你们的工厂,我相信质量了。”
如今,迪先的电商团队已发展到二十多人,线上订单占海外业务的比重超过六成。但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理念层面——每个新员工入职,都要在电商部门轮岗;每款新产品开发,都要考虑如何在线上呈现;每次工艺改进,都要思考如何通过数字方式传递给客户。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把生意搬到网上,”迪先彪哥总结道,“而是要用数字化的思维重构整个价值链——从读懂数据背后的需求,到用数字工具展示实力,再到通过线上互动建立信任。”
深夜的龙洞工业园,迪先办公楼的灯光依然亮着。电商团队的年轻人正在准备下一场面向欧美客户的直播,屏幕上跳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问候。这家传统制造企业的出海故事,正在数字浪潮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