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10+外协工厂如何协同作战?迪先箱包的供应链管理法则

2025-11-11 17:32:33
闲在广州龙洞工业园迪先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彪哥刚结束与第三家外协工厂的视频会议。窗外夜色渐浓,他面前的平板电脑上显示着五家自有生产基地和十多家外协工厂的实时生产数据。“很多人问我,管理这么多工厂会不会力不从心,”他笑着说,“但我们的外协厂不是外人,是我们供应链的延伸。”

这种“延伸”并非一日之功。2005年迪先箱包创立之初,与大多数制造企业一样,依靠自有工厂生产。随着业务从商务通勤包扩展到休闲家居包等多个品类,市场需求波动加剧,传统生产模式面临挑战。

“我们不是发包方,我们是协作方”

“最初找外协厂,只是为了弥补产能不足。”迪先刘标宏回忆道,“但很快我们发现,简单的外包模式行不通。”品质不稳定、交货延期、沟通成本高等问题接踵而至。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当时迪先包包接到一个紧急订单,自有工厂产能已满,三家外协厂在五天内协同完成了原本需要半个月的生产任务。“那次经历让我们意识到,必须改变传统的主从关系,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与迪先合作多年的外协工厂,都能看到与其他客户车间不同的景象:生产线旁挂着与迪先自有工厂统一的作业指导书,质检台上有同样的检测工具,甚至班前会的流程都如出一辙。

标准化:协同作战的通用语言

“没有标准化,协同就是空谈。”彪哥表示。迪先科技有限公司将ISO质量认证体系延伸到所有外协厂,但这只是基础。

更深层的标准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工艺标准化:迪先研发中心将每款产品的工艺拆解成标准模块,外协厂无需重复研发

检测标准化:统一配备TUV、SGS认可的检测工具,避免标准理解偏差

信息标准化:通过共享系统,外协厂可实时查看订单优先级、物料状态等关键信息

“我们的跟单员在入驻新外协厂的第一周,不是去监督,而是去培训,确保他们完全理解我们的标准。”一位在迪先工作八年的供应链经理补充道。

柔性响应:小批量也能高效率

在箱包行业,传统观念认为“量大好安排”,但迪先的实践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

去年,一款休闲家居包意外走红,连续追加了七个小批量订单。按照传统模式,外协厂最反感这种“零碎订单”。但迪先通过“订单组合拳”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不同客户的小批量同类产品合并生产,只在最后工序进行差异化处理。

“我们的五家自有基地就像主力部队,负责技术复杂的新品和核心订单;外协厂就像特种部队,各自发挥专长。”迪先刘标宏这样比喻。

透明化沟通:建立信任的关键

每周三下午,彪哥都会主持供应链协同会议,自有工厂和外协厂的生产负责人共同参加。会议不讨论订单分配,而是聚焦解决问题:上周哪家厂遇到了工艺难题?哪家厂的效率提升经验值得分享?

这种透明化沟通还体现在数据共享上。外协厂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四周的预测订单,便于提前准备物料和产能。而迪先也能实时了解各外协厂的生产进度和品质状况。

深度协同:从执行者到参与者

最让外界惊讶的是,迪先的某些外协厂不仅负责生产,还参与工艺改进。

一家合作五年的外协厂曾提出改进某款汽车手册收纳包折边工艺的建议,使生产效率提升了15%。“我们不怕外协厂知道太多,”彪哥说,“相反,我们鼓励他们知道更多。只有真正理解产品,才能做得更好。”

这种深度协同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原材料供应紧张时,迪先与外协厂共享库存信息,通过调剂原材料,保证了关键订单的交付。

共赢:协同作战的基石

在迪先的供应链体系中,合作三年以上的外协厂,都能获得稳定的订单支持和有竞争力的加工费。“我们不追求最低成本,我们追求最优价值。”迪先刘标宏强调。

此外,迪先还会派出技术团队,帮助外协厂解决生产难题、优化工艺流程。“提升他们的能力,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所有人。”

夜幕深沉,彪哥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他的手机里,外协厂的负责人还在群里反馈当天的生产情况。“明天一早,我又要去东莞的协作厂,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缝制工艺,可能会解决我们一直头疼的包角问题。”

这就是迪先箱包的供应链管理之道——不是简单的发包收货,而是构建一个能力互补、价值共享的制造生态。在这个生态里,每个参与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或许,这就是迪先包包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持续赢得口碑的底层逻辑。




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标宏
地址:龙洞迎龙路260号龙山工业园 C6栋502室
手机: 13503076578
电话: 13503076578
最新展会
推荐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