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密性检测仪的“检测时间”与“检测值(如压力衰减值、真空回升值)”并非“时间越长值越高”的线性关系,这种认知是常见误区,实际两者的关系受“检测阶段”“工件特性”“稳定状态”三个关键因素影响,需科学设定检测时间。
首先,检测时间分为“充气时间”“保压时间”“检测时间”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并非越长越好。充气时间需足够让工件内部压力达到预设值,若工件体积大,充气时间过短会导致压力未达标,检测值偏低;但充气时间过长(如压力已稳定后仍延长),不会改变终压力,反而降低检测效率。保压时间的作用是排除干扰(如工件形变、温度波动),若保压时间不足,压力未稳定就进入检测阶段,检测值会包含“非泄漏因素”的误差;但保压时间过长(如压力已稳定后仍延长),检测值不会变化,只是浪费时间。
其次,检测值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是否泄漏”,而非检测时间。若工件无泄漏,无论检测时间多长,压力/真空度都会保持稳定,检测值(如压力衰减值)始终接近0;若工件有泄漏,检测值会在“压力/真空度达到稳定变化速率”后保持恒定——例如,某工件泄漏量固定,前10秒压力下降0.02kPa,之后每10秒仍下降0.02kPa,不会因检测时间延长而“数值升高”,只是累计变化量增加,但判定泄漏的核心是“变化速率”,而非累计量。
后,检测时间需根据工件参数设定:体积大的工件需延长充气、保压时间;高精度检测(如微小泄漏)需适当延长检测时间,确保捕捉到细微变化;但时间过长会导致生产线节拍变慢,增加成本。因此,需通过试测确定“短有效时间”——既能保证检测准确,又能兼顾效率,而非盲目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