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误区一:“海关放行即完成通关,忽视属地商检”
部分企业认为 “设备通过海关放行,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属地商检只是‘走过场’”,导致未按规定申请属地商检,或在检验时消极配合。例如,某机械制造企业 2024 年 3 月进口二手加工中心,海关放行后直接将设备投入生产,未在 10 个工作日内申请属地商检。苏州海关在后续监管中发现该情况,对企业处以 1.5 万元罚款,并要求设备暂停使用,待完成属地商检且合格后才能恢复生产,导致企业生产线停工 5 天,损失订单金额 30 万元。
风险本质:属地商检是二手设备进口监管的法定环节,并非 “可选流程”。海关放行仅代表设备符合进口申报要求,而属地商检则是对设备实际使用状态的 “最终验证”,企业若忽视该环节,将面临行政处罚与生产延误的双重风险。
(二)误区二:“设备安装不规范,未达检验标准”
部分企业在设备安装过程中,未按照设备技术要求或安全规范进行安装,导致属地商检时因 “安装不合格” 无法通过检验。例如,某物流企业进口二手叉车,为节省安装成本,未按说明书要求将叉车固定在指定的承重地面上,且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属地海关检验时判定 “安装不符合安全规范,存在倾倒风险”,要求企业重新选址安装,并加装警示标识,整改周期长达 7 天,影响企业物流运输效率。
风险本质:设备安装质量直接影响使用安全与检验结果。企业若未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行业标准或海关要求进行安装,即使设备本身质量合格,也会因安装问题导致检验不合格,需重新整改,增加时间与成本投入。
(三)误区三:“环保设施‘应付式’配备,无法满足检验要求”
部分企业为通过环保检验,仅配备简易的环保设施,实际无法达到环保标准,导致检验不合格。例如,某印刷企业进口二手凹版印刷机,为节省成本,仅在设备旁放置几箱活性炭,未安装正规的 VOCs 收集与处理装置。属地海关检验时,通过 VOCs 检测仪检测发现,设备排气口非甲烷总烃浓度高达 350mg/m3,远超 100mg/m3 的标准限值,判定环保性能不合格,要求企业限期安装符合标准的催化燃烧 VOCs 处理装置,整改费用超过 10 万元,延误设备使用 20 天。
风险本质:环保检验是属地商检的重点关注内容,尤其是在 “双碳” 政策背景下,海关对设备环保性能的核查日益严格。“应付式” 配备环保设施无法通过检验,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整改成本与时间成本。
(四)误区四:“检验前未做好设备调试,功能测试不通过”
部分企业在申请属地商检前,未对设备进行充分的调试与维护,导致检验时设备功能无法正常运转,影响检验结果。例如,某电子企业进口二手芯片测试设备,检验前未对设备进行校准与调试,检验人员现场测试时发现设备测试精度误差超过标准要求,判定功能不合格。企业需委托专业机构对设备进行校准调试,花费校准费用 2 万元,整改周期 10 天,导致芯片测试订单延误。
风险本质:二手设备因使用年限较长,可能存在精度偏差、部件老化等问题,若检验前未做好调试与维护,极易在功能测试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检验不合格。
了解更多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073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