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园区为了保障夜间道路安全,装了传统白光补光测速设备,可随之而来的 “扰民” 问题,却让管理员比没装设备时更头疼。浙江杭州某老旧小区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为管控夜间私家车超速(小区限速 20km/h),装了 3 台传统测速仪,可白光补光从傍晚 6 点亮到凌晨 6 点,直射 20 户低层居民的卧室窗户,不少老人孩子因强光难以入睡,1 个月内收到 40 多起投诉,甚至有居民联名要求拆除设备。无奈之下,小区只能在夜间关闭补光,结果导致 2 个月内发生 3 起刮擦事故,其中 1 起是私家车超速撞坏电动车,又赔偿了 8 万元,陷入 “管了扰民、不管出事” 的死循环。
园区夜间测速要做到 “不扰民”,关键在于补光的 “智能控光” 设计,既要满足抓拍需求,又要避免影响居民休息。思创斯克针对园区夜间场景研发的专用雷达测速仪,从光源选择到工作逻辑都做了全方位优化:首先是补光类型,放弃传统刺眼的白光,选用 3500K 暖光补光灯,这种光线接近家用卧室灯的色温,照度控制在 200lux 以内(相当于阴天室内亮度),即使直射窗户,也不会让居民感到刺眼;补光逻辑采用 “车辆触发式”,没车时补光灯完全关闭,只有当雷达检测到车辆进入 50 米范围内时,才会短暂启动补光,等车辆驶离抓拍区域后,3 秒内立即熄灭,不会出现 “常亮一整夜” 的情况。
针对居民最敏感的凌晨时段(0:00-5:00),设备还专门设计了 “超低光模式”:补光功率自动降至 20%,仅满足摄像头抓拍的最低亮度需求;屏幕亮度同步调低至 2000cd/㎡(传统设备通常>5000cd/㎡),并增加防眩光涂层,避免夜间反光让行人睁不开眼。管理员还能通过手机端的管理小程序,自定义设置补光时段,比如只在 18:00-22:00(居民活动高峰)开启补光,22:00 后完全依赖雷达测速 + 屏幕低亮提醒,既不影响抓拍,又能保障居民深夜休息。
除了补光优化,设备在测速功能上也没打折扣:采用 24.15GHz 雷达,夜间测速误差 ±1km/h,哪怕车辆开着远光灯,也不会干扰信号;支持脱机存储 30 万条记录,小区临时断网也不会丢失数据;外壳防水等级达 IP66,雨天夜间也能稳定工作。目前,这款设备已落地全国 600 + 园区,安装后居民对补光扰民的投诉量减少 95%,夜间车辆超速率从原来的 45% 下降到 16%,像杭州那家小区,装设备后不仅没再收到投诉,半年内也没发生夜间刮擦事故。
如果你的园区也在为夜间测速补光扰民而烦恼,想找到 “安全管控 + 居民舒适” 的平衡点,可访问思创斯克官网http://www.cseek-radar.com/ 获取定制方案,还能申请免费试用 7 天,亲身体验设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