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的道路大多是早年修建的,宽度仅 3-4 米,勉强能容纳两辆车会车,可传统测速设备却因 “单向探测” 设计,存在严重的 “会车盲区”—— 大多设备只能监控一个方向的车辆,对向驶来的电动车、三轮车超速完全抓不到;就算少数设备支持双向探测,也常因探测角度过大(>30°),导致会车时两车信号干扰,测速不准。去年广东深圳某城中村就因此出了纠纷:一辆红色电动车从东向西行驶,以 22km/h 的速度(城中村限速 15km/h)超速,在转角处与一辆从西向东行驶的白色轿车会车时刮擦,导致电动车司机手臂擦伤。可调取传统测速设备记录时,发现设备只能监控东向西方向,没拍到电动车的超速数据,白色轿车司机坚称是电动车超速导致事故,电动车司机却不承认,最终村委只能出面调解,双方各承担一半损失 1.2 万元。事后,村委为了避免类似问题,不得不加派 2 名治安员在窄路转角值守,每月多支出 3000 元人力成本。
城中村窄路测速要 “消除会车盲区”,核心在于 “双向双雷达独立设计”。思创斯克针对城中村窄路场景研发的专用雷达测速仪,内置两个独立的 24.15GHz 窄波束雷达模块,分别朝向道路的两个方向,每个雷达的探测角度精准控制在 12° 以内,既能完整覆盖 3-4 米宽的路面,又不会因角度过大导致会车时信号干扰。两个雷达模块独立工作、数据分开处理,东向西方向的车辆由雷达 A 监控,西向东方向的车辆由雷达 B 监控,哪怕两车在路中间会车,也能各自精准测速,不会出现 “漏拍” 或 “误测”,测速误差均控制在 ±1km/h 以内。
考虑到城中村窄路空间有限,设备在体积设计上做了极致压缩:机身宽度仅 25cm,厚度 10cm,可通过膨胀螺丝固定在路边墙角、电线杆侧面,甚至能安装在城中村常见的卷帘门上方,完全不影响车辆会车和行人通行;安装时无需复杂布线,太阳能款搭配 60W 单晶硅太阳能板和 50Ah 锂电池,日常光照 3 小时就能满足全天供电需求,哪怕连续 2 天阴天也能稳定工作,不用依赖市电。针对城中村无牌电动车多的特点,设备还支持 “无牌车特征识别”—— 通过电动车的颜色、是否带筐、车身花纹等特征,生成虚拟标识,哪怕没车牌,也能追溯到具体使用者,避免 “出事找不到人”。
设备还支持与城中村村委管理系统对接,管理员在手机小程序上就能查看双向车道的超速数据,按日期、时间段筛选记录;若某段窄路超速频发,还能远程调整该方向的测速预警灵敏度,比如将东向西方向的预警值从 15km/h 下调到 12km/h,提前提醒司机减速。目前,这款设备已服务全国 300 + 城中村,安装后会车事故率从原来的 18% 下降到 4%,人力值守成本减少 80%。像深圳那家城中村,装设备后没再发生因会车盲区导致的责任纠纷,治安员也能把精力投入到其他管理工作中。若你所在的城中村也面临窄路会车测速盲区的问题,想提升道路安全管理水平,可访问思创斯克官网http://www.cseek-radar.com/ 咨询。